我校开展2024年安全生产月暨第37个国际禁毒日宣展活动
  • 文: 鲜易鹏
  • 图:曹明松
  • 编辑:张意汶
  • 审核:赵耀
  • 来源:保卫处(武装部)
  • 时间:2024-06-26
  • 点击:0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禁毒工作的指示批示精神,切实加强学校毒品预防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广大师生识毒、拒毒、防毒意识和能力,在“6.26”国际禁毒日到来之际,我校联合阆中市公安局禁毒大队共同开展了2024年安全生产月暨第37个国际禁毒日宣展活动。

活动现场,禁毒工作人员通过面对面讲解、派发禁毒知识宣传单、毒品仿真模型展示等形式,向现场师生详细普及了毒品的种类、危害以及辨别方式等禁毒知识。同时,提醒师生们要注意家庭用药安全,预防药品成为毒品,着重强调了毒品对身心、家庭和社会的危害,要全力防范吸毒及各种毒品犯罪等。

此次禁毒宣传教育活动普及了禁毒知识,提高了师生们认识毒品、抵制毒品的能力,对于预防毒品危害、远离毒品伤害意义重大。

学习小贴士

6月是“全民禁毒宣传月”,今天我们来谈一个严肃但又至关重要的话题——防范青少年药物滥用

药物滥用是指个体在未经医生指导下,非法或过量地使用药物,以获取愉悦感、逃避现实或其他目的的行为。这种行为可能导致身体和心理上的依赖,并且对个人的健康、社交关系和生活稳定造成严重影响。

根据药物性质、作用机理和危害可分为以下几类:

麻醉类药物:如海洛因、吗啡等,这些药物会迅速产生强烈的欣快感,但同时也会导致严重的身体依赖和戒断症状。长期使用还可能导致健康问题,如免疫系统受损、感染疾病等。

➡镇静催眠药物:苯二氮䓬类药物(安定、安眠药等)。这些药物会产生镇静、放松和催眠的效果,但长期使用容易导致药物耐受性和身体依赖,戒断症状严重,甚至危及生命。

➡兴奋剂类药物:如可卡因、安非他命等。这类药物会提高个体的兴奋和警觉性,但同时也容易产生成瘾性和副作用,如心血管问题、焦虑和精神错乱等。

➡大麻类药物:包括大麻、大麻提取物等。大麻会导致心境改变、放松感和错觉,但长期滥用会影响记忆力、学习能力和心理健康,增加精神疾病的风险。

➡乙醇类药物:即酒精,是一种常见的易被滥用的物质。酒精会影响个体的认知能力和行为控制,长期滥用会导致肝脏疾病、神经系统损伤和社交问题。


这些药物易被滥用的共同特点是它们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个体的神经系统和大脑功能,产生快感或逃避现实的效果。然而,滥用这些药物会引发严重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问题,甚至危及生命。

新型毒品:披着“时尚”外衣的恶魔

新型毒品是指那些在制备、使用和传播上都具有新特点的毒品,其种类繁多,包括合成毒品、违禁药品等,而且通常披着新潮时尚等极具诱惑、欺骗性的伪装。一些常见的新型毒品包括合成大麻素、冰毒、摇头丸、K粉等。这些毒品往往具有极强的成瘾性和毒害性,一旦滥用会对个体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青少年可能从酒精、含尼古丁香烟、大麻等“入门药物”开始接触成瘾性物质。“勿以恶小而为之”,这些看似普通、廉价易得的物质,实际上可能成为他们走向毒品世界的“敲门砖”。一定要注意防微杜渐,力争掐断青少年“第一支烟”。

青少年为何会走上这条不归路?

青少年滥用药物的原因多种多样。可能是家庭环境的影响,如家庭暴力等;也可能是同伴的影响,看到周围的朋友都在尝试,自己也想跟风;还可能是为了逃避现实,寻找刺激,或是为了追求所谓的“快乐”。

父母和老师要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和人际关系,如果孩子有以下可疑表现,则应提高防范青少年药物滥用的警惕性。

例如,发现孩子突然变得冷漠、行为反常,或者情绪波动大、易怒、焦虑,或者出现食欲改变、睡眠障碍、瞳孔扩大等生理反应,甚至与家人和朋友的关系变得紧张,逐渐疏远身边的亲密人等。



禁毒与防艾:双重防线如何筑牢?

药物滥用往往与艾滋病的传播密切相关。滥用注射毒品、共用注射器等行为,都可能导致艾滋病毒经血液传播。同时,药物滥用也会使人异常兴奋和产生欣快感,诱发性冲动,降低个体的自我保护意识,增加经性途径感染艾滋病的风险。并且,新型毒品滥用者通常是在熟悉的社交圈内成群吸食,吸食后增加了其发生群交、中途更换性伴的可能性,极易发生无保护性行为。

因此,我们需要将禁毒工作与防艾工作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向青少年普及相关知识,提高他们对药物滥用的认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同时,也要加强对新型毒品的监管,从源头上遏制药物滥用的发生。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家庭的希望。作为家长、老师、朋友,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去关心他们、引导他们、保护他们,不能让他们因为一时的好奇或冲动而走上不归路。让我们携手共筑禁毒与防艾的双重防线,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扫描二维码查看
微信公众号